全國人大代表、我校校長邵喜珍接受光明日報采訪
- 2017-03-06 15:18:09
- 電教中心 原創(chuàng)
- 57159

觀瀾君聽過一個聳人聽聞的事兒,為了讓孩子拿到早點上學的“通行證”,很多人竟然在規(guī)定的9月1號入學日期之前把孩子“剖出來”。
這種違背自然規(guī)律的行為,出發(fā)點在哪?
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,大抵還是這句話。
這是一個長期飽受詬病的議題。
贊同者認為,人生如賽跑,起步晚則步步遲,影響個人發(fā)展;反對者則認為,人生如旅行,當慢慢享受旅途風景,不宜操之過急。
日前,教育部辦公廳發(fā)出的《關于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》中明確: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,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(jù)法律規(guī)定和實際情況統(tǒng)籌確定。
消息一公布,就引發(fā)了多方關注。
一些已經(jīng)或正在挖空心思讓孩子“早上學”的家長松了一口氣;一些“不幸”生于9月1日之后的孩子歡呼:“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年齡。”
“視情況確定”被片面解讀為可以早上學,使得孩子人生“起跑線”之爭再次備受關注,由此引出一個“世紀難題”—— 中小學生課業(yè)“減負”問題。
中小學生“蠻拼的”
書包太重,課業(yè)太繁,輔導太多,童年了無色彩,人生早被固定……學生負擔重逾山,被詬病有年,幾成過街老鼠。
但據(jù)一項關于中小學補課的調(diào)查顯示,家長和學生自己要求補課的比例相當大,兩項相加后,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%,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%,小學生的比例甚至超過了85%。
這令觀瀾君頗為驚訝:竟然有這么多孩子在主動補課?
早在2000年,教育部便頒布了“禁補令”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三令五申,禁止假期亂補課,違反規(guī)定者還要追究相關當事人的責任。這些年,已有一批中小學校長“倒”在違規(guī)補課上。
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假期中的補課仍以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進行,家長和孩子為啥這么拼?
“現(xiàn)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,別人都補,咱總不能讓孩子從小就輸給別人。”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。
楊先生給上三年級的兒子報了英語、書法和跆拳道三個班,每門課一年的學費都在3000元左右,對于工薪階層的他來說并不是個小數(shù)目,但為了給兒子“打個好基礎”,他寧可節(jié)衣縮食。
賀女士的兒子開學剛上初中,她的兒子每天除了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(yè)外,周末還要上英語和數(shù)學補習班。
孩子所報的補習班中,英語總是“必修課”。這主要是因為在家長們眼中,現(xiàn)在社會上不管干什么都少不了英語,小的時候不給孩子打好基礎,長大以后哪來的競爭力?
在中小學生中,已經(jīng)形成了你爭我搶報補習班的氛圍,很多家長不得不“隨大流”,不給孩子報班的家長還顯得是異類。
“我兒子才上一年級,每到考試前都看書到晚上11點多,本來就夠累的了,再報個班怎么受得了?”戴女士堅持不給孩子報班。但看著兒子班上大多數(shù)孩子都有“班”上,戴女士也感覺到了些壓力:“別人一聽我家孩子不上補習班,就用異樣的眼光看我,好像不報班就不正常一樣。”
觀瀾君發(fā)現(xiàn),學生和家長對應試類補習班的需求很大,主要原因是一些學校的課程沒有滿足學生對應試成績的需求。這導致家長擔憂萬一孩子考不上好學校怎么辦,從而通過上補習班尋求“升學保險”。
我們還能回歸初心嗎?
中小學生課業(yè)負擔過重問題,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。每年兩會,代表委員都一再呼吁為中小學生“減負”。
早在1955年7月,教育部就發(fā)出新中國第一個“減負令”。至今,各地的“減負令”多達上百項,可是現(xiàn)實情況卻是:學生的課業(yè)負擔越來越沉重。
“補習班成風,說明我們的‘減負’步入了誤區(qū)。”上海市人大代表郭雄說,學校取消興趣班后,許多家長覺得孩子“吃不飽”,不得不求助于培訓機構。這就導致了“學校在退,培訓機構在進,學校在‘減負’,培訓機構卻在搶奪這塊‘陣地’。”這一退一進之間,適得其反。
“那些口口聲聲喊‘減負’的人都是‘站著說話不腰疼’。”網(wǎng)友“營養(yǎng)師晶晶”認為,雖然“理都懂”,但如果中高考仍唯標準化考試馬首是瞻,如果學生不進名校就難以順利就業(yè)……要真正“減負”,絕難畢其功于一役。
“真讓人懷念‘從前慢’!”網(wǎng)友“I.D.Man_輕風襲”感慨,這就是個環(huán)境,每個人都拼命奔跑,你敢為了孩子現(xiàn)在的快樂而拿他的未來做賭注嗎?!這是洪流,不進則退,能退的大多只是因為父母替他們在奔跑而已。
網(wǎng)友“初心”說到了教育的初心。“我們還能回歸初心嗎?現(xiàn)在的教育早已不是一方凈土,學生為分數(shù)所累,老師為資料所累,而這些功利主義已經(jīng)早把真正的教育吞噬。”
全國政協(xié)委員成岳沖分析說,歸結起來,主要是學校和家長對“減負”心態(tài)都很矛盾,學??紤]更多的是不在校際競爭中落敗,家長則擔心“減負”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。
全國人大代表邵喜珍認為,應試教育“指揮棒”依然在決定千萬學生的命運。家長和學生都想上好學校,而優(yōu)質(zhì)教育資源不足必然會導致競爭,競爭越激烈,“減負”越困難。
全國政協(xié)委員葛劍雄說,“減負”難,根源在于社會給年輕人的出路太少、太窄。家長們越來越迷信“不能輸在起跑線上”。以前“起跑線”在小學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前移到幼兒園。我們應該反思的是,除了上大學、上好大學,還有沒有什么好的出路?
“減負”之路在何方?
“為孩子減負,是家長之愿,出大師之需,更是國家之急。”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、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呼吁。
李邦河委員指出:現(xiàn)在我們的教育都在“搶跑”——幼兒教育小學化,小學教育中學化,中學教育大學化,到了大學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有許多本應從小培養(yǎng)的良好品格,如勇敢、善與人相處、堅忍不拔等,大學生們往往并不具備,還得再從頭開始培養(yǎng)。
“從操作層面來說,‘減負’難以落實的關鍵在于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。”全國政協(xié)委員成岳沖認為,教育行政部門要改變單以考試評判學校質(zhì)量的做法,要把學生身心健康、學校特色發(fā)展、學校文化建設等多種指標納入評價體系,全面、動態(tài)地評價學校管理和教學行為,否則“減負”永遠是空談。
全國人大代表邵喜珍委員認為,學校要引導教師把“減負”理念內(nèi)化為自覺的行動,不斷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,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(yè)水平。教師水平提高了,課堂效率提高了,學生用于課業(yè)的時間必然會減少。
邵喜珍建議,學校在“減負”的同時,還要主動化解家長的焦慮情緒,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。讓家長明白,學校并不是讓學生學得少了、對學生放松了,而是減少了課業(yè)方面過度消耗的時間,為學生課外的興趣發(fā)展、個性成長等綜合素質(zhì)的培養(yǎng)提供了時間保障。
“‘減負’的阻力主要來自于家長。”全國政協(xié)委員葛劍平委員則呼吁,家長應該正確看待子女的成長。每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成為“精英”,但精英只是少數(shù),某些人推崇的“精英教育”并不適合大多數(shù)人。建議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成長作出合理預期,平時多與孩子溝通,全面評價孩子的優(yōu)勢,不能“恨鐵不成鋼”,盲目給孩子加壓。
人民日報載文《用改革撼動“減負”怪圈》指出,要減負,就得扼住應試教育的“咽喉”,找出它的“七寸”來。教育行政部門真正肩負起責任,認準目標持之以恒地向前走,嚴格就近入學原則,取消重點校、重點班,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,才能把“減負”這項造福孩子、呵護未來的工作落到實處。
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,“減負”最核心的措施,應是推進政府放權,包括配置教育資源的權力、主導考試招生的權力。“只有以改革精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和中高考制度改革,才能有效治理‘減負’難題,把學生從升學競爭、應試壓力中解放出來。”
“假的減負我們不要!”新學期開學,上海市教委打出了系列“減負組合拳”:取消兩個奧數(shù)“四大杯賽”,嚴禁學校根據(jù)考試成績給學生排名,自主選拔測試題目杜絕“超綱”……但此舉卻被不少家長戲稱為“ 假減負”。
“減負”之路究竟在何方?
觀瀾君認為,“減負”雖然“屢戰(zhàn)屢敗”,但仍要“屢敗屢戰(zhàn)”,既要“內(nèi)療”,也要“外治”:教育主管部門下決心“革”教育內(nèi)部的“命”,探索出一條綜合評價、多元錄取的“路”;家長要“革”自己守舊的“心”,將孩子從作業(yè)和考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,讓其自由生長。
“減負”之路,在你我腳下。
聯(lián)系人: | 辦公室:031187826001 招 生:031187048891 |
---|---|
地址: | 石家莊二中西校區(qū)位于石家莊市新華區(qū)水源街109號 乘坐11、75、68路公交車到合作路東口站下車即到。 |